close

上次貼了我高職推甄大學的自傳,後來想一想,我還是把它寫成一個系列好了。

這四年多來,我在前一個部落格所撰寫的備審資料製作教學,持續的為我的無名小站帶來了大把大把的人氣;這讓我知道隨著教育的演進,大家對於備審資料也是越來越看重。

然而在那個系列中,我對於自傳並沒有太多的介紹,這一次,我希望能夠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幫助大家來撰寫自傳。

這不是某種形式、格式的教學,而是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在你升大學前的這個人生路口,給你一些想法,讓你知道為什麼要寫這個自傳、自傳能幹些什麼、又該怎麼開始,希望在讀完這些文章後,你不但能寫出一篇可以推甄的自傳,又能看清楚自己一步一腳印走下來的過程,接著勇敢走下去。

為什麼要寫自傳?

在開始之前,我希望能夠解析這個問題,當我們在撰寫自傳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幹嘛要花一堆時間,努力的、痛苦的擠出一堆做作又噁心巴拉的文字,來討好教授?

為了上大學阿!

我想這會是不少人的標準答案,為了要上大學,當然要努力用各種方式與手段達成目的。為什麼要上大學是另一個問題,今天就不談了,但若是從升學考試的演進來看,一切就會明顯的多。

好久好久以前,在台灣島上要上大學,一定要考一種叫做聯考的大型考試,一試定終生,不服隔年上訴(重考)。很多人認為,這種死板的、填鴨式的、有制式答案的考試,抹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而且對於不善於死背、答題的學生太不公平。因此教育改革政策中,出現了學測、指考、統測的不同考試;也產生了申請入學、推薦甄試、技優甄審、保送入學等不同與登記分發的入學方式。

也就是所謂的多元入學,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可以不再受限於一板一眼的聯考,用自己已有的技能、經驗、興趣來證明自己能夠進入這個大學、這個學系;而善於考試、作答的學生也可以繼續藉由登記分發入學。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入大學,所以對於某些學生以及學生的家長,對於自己、孩子不瞭解,用亂槍打鳥的方式期望孩子能夠進入大學,又不願意付上代價,指稱多元入學是多「元(money)」入學,個人深感遺憾。寫到這裡,如果因為我的文章可以讓學生省點入學花的錢,別忘記捐一點給我。

那到底要如何評估學生的技能、經驗、興趣甚至是行動力、熱誠、堅持這樣的特質,想必是經過了不少人的研究,而產生了從三個人稱的評估方式:

第一人稱:以備審資料的方式讓學生表述自己的能力。

第二人稱:以面試的方式讓教授與學生兩方互動,以瞭解學生的能力。

第三人稱:以推薦函的方式參考第三人對於學生的認識。

不過由於台灣廣設大學,而且可能因為學生越來越宅、夢想越來越少,有些學校可能只要求第一或第二人稱的方式來檢閱學生,研究所的甄試則比較完全。不過大部分的學系,都一定會有備審資料這種能夠讓學生自我表述的機會,況且這種看看備審資料的方式,無疑是最輕鬆容易的。

依照現行台灣的備審資料製作慣例來說,一份備審資料大致包括了簡歷、自傳、讀書計畫或研究計畫、作品集與佐證資料,而在當中大部分是以整理、展示的方式呈現;唯有自傳,是需要以全面性、串聯式的方式來呈現,簡單來說,自傳是備審資料的靈魂,一份好的自傳,可以讓備審資料裡面羅列的一切都活過來。

而這一切,都建構在學生對自我的認知與瞭解,所以對一個認識自己的學生來講,要寫一份自傳應該不是件困難的事情;而就算不瞭解自己,透過撰寫自傳的過程,好好整理自己的人生、思考未來的方向,進而開始瞭解自己。

因此我期望每一個要準備開始製作備省資料的人都能夠在瞭解為什麼要寫自傳後,不再把自傳當成一個應付應付的功課,而是當作一個整理人生的過程,在這個人生的關鍵時刻,利用這一個機會認識自己、也練習表達自己,相信經過這個過程,不論是有沒有錄取理想的學校,你都穩穩地踏了一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江懿德 的頭像
    江懿德

    ED視界

    江懿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